智能集菌儀是微生物檢測領域的核心設備,主要用于注射劑、眼用制劑等無菌產品的安全性驗證,通過模擬人體輸液路徑,高效富集藥液中的微生物,為藥品質量控制提供關鍵數據。掌握其規范操作方法,是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基礎。

一、操作前準備:細節決定成敗
使用前需完成三項核心準備:
1.環境與器具滅菌:操作環境需符合潔凈度要求,集菌培養器(含濾膜)、導管、培養基瓶等接觸藥液的部件必須經濕熱滅菌或輻照滅菌,避免外源污染。
2.儀器狀態檢查:接通電源后,確認主機運行平穩無異響,蠕動泵轉速調節功能正常,管路連接處無漏液。
3.耗材安裝:將滅菌后的集菌培養器安裝于固定支架,濾膜朝上,進液端與供試品管路連接,出液端通過導管導入培養基瓶,確保整個系統密閉性良好。
二、標準操作流程:四步完成微生物富集
1.預沖洗:啟動智能集菌儀,低速(10-15rpm)運行1-2分鐘,用適量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管路,去除殘留氣泡與雜質,避免干擾后續檢測。
2.供試品注入:將待測藥液通過專用注射器或輸液泵勻速注入集菌培養器,進液速度需與蠕動泵轉速匹配,確保藥液充分接觸濾膜。
3.微生物截留:保持儀器穩定運行,藥液中的微生物被濾膜有效截留,而藥液則透過濾膜進入廢液收集瓶。
4.沖洗與培養基轉移:用適量沖洗液反向沖洗濾膜(100-200mL),去除藥液成分抑制,隨后將培養基通過導管注入培養基瓶,浸潤濾膜并反向滲透,為截留的微生物提供營養環境。
三、關鍵注意事項:規范保障結果可靠
1.轉速控制:根據藥液黏度調整轉速,但需保證足夠流速使微生物充分接觸濾膜。
2.無菌操作:全程佩戴無菌手套,避免手部接觸耗材接口;若中途暫停,需用無菌薄膜覆蓋管路開口,防止污染。
3.后續培養:完成轉移后,將培養基瓶置于規定條件培養,每日觀察是否有渾濁或菌落生長。
智能集菌儀的規范操作需嚴格遵循“準備-進樣-截留-培養”流程,通過細節把控與參數優化,確保微生物檢測的靈敏度與準確性,為藥品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。